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8节 (第3/3页)
,朝父王禀告,不必担心。” “您要去哪儿?”太史官又问,“殿下,外头现在全是逃难的梁人,这等时候,国都实在没有位置,接纳他们了。” 太子灵答道:“尽快想办法罢,分什么梁人、郑人?俱是天下人。” 太子灵扔下满殿大臣,自言自语道:“天既不亡人,自有出路,总归有办法。” 哪怕太子灵早有准备,看见城下密密麻麻、近十二万流民时,仍不免头晕目眩。 十二万人,足足十二万人。济州乃是崤山以东最大的重城,住民足有百万数。此时拖家带口逃难的梁人,已占去了全城人口的一成。 “他们在做什么?”太子灵站在城楼上,朝下望去。 此刻,十二万饥民自发分作两处,老幼妇孺聚集于城墙下,青壮劳力,则在城前的平原上排队。 城防守将匆匆而来,朝太子灵禀告道:“殿下,有人在下头,为他们重新分户。” 太子灵远远望去,心中充满了疑惑,只见平原中央,聚集了上百人。而这近百人附近,则是犹如八卦阵图般排列开去的队伍。 在那阵图中央,站着一个青年人,正是姜恒。而姜恒的身边,有人整理着名单,将灾民名字、户籍作了分头登记。 “他们的头儿来了。”姜恒朝身边的年轻人说,“给我一把弓、一支箭。” 其中一人递给姜恒弓箭。 “公子,当心,”有人提醒道,“郑国人不一定会接纳我们。” “试试再说罢。大不了离开这儿,反正都没饭吃,有区别么?” 这是姜恒抵达济州外的第五天,国都四门封锁,外头的人进不去,里头的人也出不来,眼下十二万人的安置,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。而太子灵召集群臣,几次想开门,都被朝臣劝住,他不能不管大臣们说什么,每一个姓氏、每一个官职,都代表着郑国举足轻重的士大夫家族的利益。 姜恒看见城头上,众人簇拥一人时,便知正主儿来了。 接着他拉开长弓,流星一箭飞去。 “殿下当心!” 守卫军将士顿时色变,太子灵却云淡风轻,注视那朝自己飞来的一箭,“噔”的一声,箭矢牢牢钉在了城楼高处的木柱上,箭杆系着一根布条。 上面写就四字——出来说话。 第37章 玄武堂 济州大门终于开了, 然而逃难的百姓们,没有一拥而上冲城。一部分青壮年人拦在城门与平原之间,维持住了秩序, 老幼妇孺则抬头, 看着两路展开的兵马, 以及乘车而出的太子灵。 太子灵今年二十七岁,面容随母, 母亲乃是越人。他眼神灵秀,长发飘飞,着一袭越袍, 头上插着一根白玉簪, 望向数以十万计的百姓时, 眼里带着悲悯之色。 “我须得顾念郑国的百姓, ”太子灵朝眼中露出乞求之色的难民们说,“不能放你们进城,除非朝廷有了安置的好办法。” 所有人都盯着太子灵看, 却没有人回答。末了,饥民们让出一条路,姜恒走了出来。 “你很快就会面临雍国的入侵, ”姜恒说,“正是需要人的时候, 郑军眼下能动用的兵力只有十二万,其中三万必须留守越地与浔水。” “汁琮一旦出玉璧关,梁国被攻破, 崤山告急, 你手头的九万人,能抵挡多久?” 这话瞬间正中太子灵心病, 他与姜恒遥遥对视,心道这人是谁? 姜恒回身,年轻人送来一幅芦卷,姜恒说道:“我为你统算了城外流民人数、户籍,分四万户,每户充军一人,权当募军,现在你手中,已多了四万新兵。” “站住!”护卫呵斥道。 太子灵却抬手,示意不妨。姜恒半点不惧,手持芦卷来到太子灵车前,又说:“你可看看。这些百姓,亲人流散,家破人亡有之,但他们大多愿意与素不相识之人,暂登记为一户,统共四万一千一百五十二户,老人、妇人愿为郑国耕种,青壮年人愿为郑国打仗,以郑国之粮,年前余四十万五千石,节衣缩食,当可度此难关。既得新军,又安顿了手足流民,济州更有了新血,一举三得,何乐而不为?” 太子灵只将芦卷展开,放在一边。 “我若不接纳他们呢?”太子灵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