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2节 (第2/2页)
个人都在赞扬着《生于淤泥》,说《生于淤泥》是一部多么深邃、具有内涵、引人深思的电影。 要么就是在和秦砚攀关系,认识秦砚剧组中的谁谁谁,曾经和秦砚某时某地见过一眼。 秦砚甚至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怀疑——我见过这些人吗? 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,就是想要《生于淤泥》的海外发行权而已。 这也不是他们第一天意识到《生于淤泥》的票房潜力,这是一部很像商业片的文艺片,它很有可能会创造康城电影节的票房奇迹。 在展映期间,他们就已经和秦砚联系过了,只不过他们大多数抱着捡漏的想法,无论是排片率、院线数还是票房分成,都是文艺片的水准。 毕竟在他们眼中《生于淤泥》也有不小滑铁卢的概率,他们只愿意以小博大。 谁知道《生于淤泥》能在闭幕式上斩获两个如此重要的奖项,它的风采甚至比“金棕榈”获得者《白丝带》更甚一筹。 这些发行商可以说是后悔不已,但他们还有补救的机会,那就是今晚的庆功宴。 一有机会就找上秦砚攀谈,不就是为了那些《生于淤泥》的放映权吗? 然而秦砚却守口如瓶,丝毫不提《生于淤泥》上映的问题,这让很多人怀疑《生于淤泥》的放映权是不是已经卖出去了。 虽有遗憾,但他们也能勉强接受。 这个时候就要提到大家的老朋友,派拉蒙影业了。 派拉蒙错过的可是《地球要塞》系列啊!他们再怎么错过,也不会错过10亿美刀的票房吧。 一想到到这儿,庆功宴上又弥漫着欢乐的气氛。 秦砚被发行商围得寸步难行,谢北杨也没好到哪儿去。 一方面所有人都在真心诚意地祝贺着谢北杨,毕竟谢北杨在《生于淤泥》中的表演,的确值得起这个影帝。 每个人看到眼前这个如同贵公子一般的谢北杨,难以想象他在镜头之中的落魄、困窘。 另一方面,来找谢北杨交流的大多都是演员、制片人。 全球各国的影业公司都已经意识到华语电影市场的潜力,他们发现华国人是一个民族感特别强的民族。 这个问题不做任何评说,唯一确定的是,这几年只要电影中出现华国人,电影在华国的票房表现都会好上一大截。 他们挑选华人演员,大多数时候都考虑演员的市场号召力,至于演技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。 反正华人演员只是他们的一个噱头,又没有多少真正的戏份。更重要的是华人演员在其他国家的号召力实在太多了。 但偏偏现在出现了一个另类,谢北杨。 之前在《地球要塞》上映的时候,就已经发现谢北杨竟然对西方观众也有不小的吸引力,就已经让不少导演注意到了谢北杨。 现在有了康城影帝的加持,谢北杨在全球的号召力又能上一个档次。 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合作对象啊。 他们十分直接地向谢北杨表示了合作的意愿,剧本、角色、戏份、试镜甚至有的导演、制片人连待遇都谈上了。 他们不是傻,而是太聪明。 “康城影帝获奖后第一部 出演的电影”,这个噱头就值得他们如此疯狂。 不过他们一边和谢北杨交流,一边和谢北杨一起时不时望向秦砚。 谢北杨望向秦砚,是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感情,那是爱情、是向往。 而其他人望向秦砚,眼神之中更多是忌惮。除了秦砚展现出来的掌镜能力之外,他们同时也是在忌惮秦砚对于谢北杨的吸引力。 直觉告诉他们,只要秦砚勾一勾手指头,他们垂涎欲滴的谢北杨就会不考虑一切条件,投身于秦砚的怀抱中。 这该死的兄弟感情!就不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,然后闹掰吗? 每个人都这样期待着,然后恐怕他们这辈子都看不到那一天了。 当然,《生于淤泥》剧组的其他成员也很忙碌。 奚芊芊同样是国际导演、制片人的目标,而其他在电影中大放异彩的演员们,则收到国内,包括大陆、港、澳、台的导演、制片人的邀约。 今晚,绝对是《生于淤泥》剧组收获的时刻。哪怕电影还没有上映,很多人都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喜悦。 ———— 这段时间秦砚和谢北杨真的忙得死去活来,不要看着之前他们提前来到康城,就以为他们两人是在度假。 实际上两个人繁忙的程度,比之前拍电影的时候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每天都有大量的媒体电影人需要会面、各种各样的宣传工作,两个人一直活在聚光灯下。 二人真的不敢有越界的行为,包括在电影庆功会结束后,秦砚和谢北杨也是各自房间休息。 直到颁奖典礼的第3天,秦砚和谢北杨回到北京之后,才总算是暂时摆脱了记者的追逐。 秦砚原本以为他会迎来属于自己和谢北杨的甜蜜时光,但是秦砚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肤浅、太愚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