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样的导演[娱乐圈]_第21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11节 (第3/3页)

上的白人、黑人。
  所有来参加庆功宴的华国电影人,第一时间都有些恍惚,他们真的不是不小心来到了获得“金棕榈”《白丝带》的晚宴吗?
  但是当他们看到秦砚,在一群国际知名的电影人之间左右逢源的时候,他们才深刻的意识到——
  这就是秦砚啊,一个让国际电影行业为之侧目的华人导演。
  秦砚不断和来客们交流,交流时间也和对方的地位相关。这中场合,除了傻子没有人会强行扭着和秦砚交流。
  除非不想混了,否则不会有毛遂自荐的愣头青。
  秦砚同样的话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,连他都觉得脸颊有些僵硬。
  但眼前这人,端着酒杯来到秦砚面前的时候,秦砚的疲劳感一扫而空,他没有想到对方也会来到《生于淤泥》的庆功宴。
  正是这一届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主席奥莉薇。
  按理说评委一般不会参与电影的庆功宴,尤其是获奖电影。如果有媒体以此作文章,很容易颠倒黑白。
  所以秦砚打起精神,与奥莉薇打招呼。
  二人寒暄了几句,奥莉薇对秦砚说道:
  “你这一次拍的《生于淤泥》真的很让人惊喜,但是你用了太多商业电影的东西了。”
  没有想到奥莉薇竟然会如此直接的说出这个问题,秦砚也没有逃避,沉默了片刻,他直接坦诚道:
  “的确如此。但这些东西可以《生于淤泥》的观赏性更强,让它的票房更好。”
  二人所说的“东西”包括了场景转换、剧情伏笔、故事叙事等等。
  如果让奥莉薇来拍《生于淤泥》,她绝对不会在电影之中设计那么多的幽默桥段,甚至甚至也不会刻意设立剧情的反转。
  这些设计的确会让普通观众更感兴趣,也正是这些设计打破了《生于淤泥》了整体感。
  在电影结束之后,很多人会去怀念电影剧情的有趣,而不是去思考《生于淤泥》之下的主题。
  奥莉薇更加倾向于循序渐进的积累压迫感,在最后一刻全部爆发出来。
  越是惨烈的爆炸,越是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。
  之前整个评委团讨论最后获奖名单的时候,就分歧不断。
  有的人认为《生于淤泥》出现这些问题,是因为秦砚转型还不够彻底,还是习惯性使用商业片的桥段去吸引观众。
  但奥莉薇一直认为并不是这个原因,因为秦砚在剧情的安排上,实在是太流畅了,老辣的不像他这个年纪应有的水平。
  奥莉薇相信是秦砚刻意为之,但为什么这么设计,奥莉薇就无从得知。
  奥莉薇作为评审主席,当然是不能提前和秦砚有任何的接触。如今结果公布,奥莉薇心中的困惑不增反减,不可能再等到明天,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来到了《生于淤泥》的庆功宴。
  秦砚继续对奥莉薇解释:
  “因为从一开始,《生于淤泥》这部电影就想要让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电影院。我所有的设计都是在不改变故事内核的情况下,让它更加贴合市场。”
  奥莉薇听到秦砚的回答立刻明白,这样一来电影中所有的违和感都能够得到解释。
  但这并不代表她接受秦砚的理由,在她看来秦砚这完全就是在向票房和市场妥协。
  她有一些愤怒和不满地说道:
  “你知不知道,这样的选择让你错过了拍摄出更好电影的可能,这就是为什么《生于淤泥》只能获得评审团大奖。”
  “我当然知道啊。”
  秦砚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很坦然,并没有任何的沮丧,这绝对不是装出来的。
  这反而让奥莉薇感觉到特别的诧异,她还没有看到过哪个导演在“金棕榈”面前还能够如此的淡定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