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_第六节 兵制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节 兵制 (第3/6页)

复依旧名。普取出客,从来久远,经涉年载。或死亡灭绝,或自赎得免,或见放遣,或父兄时事,身所不及。有所不得,辄罪本主。百姓哀愤,怨声盈路。”敦攻刘隗,自难免于过当。然庾翼欲北伐,并发所统六州(江、荆、司、雍、梁、益。)奴及车、牛、驴、马,史亦云百姓嗟怨,则敦言亦不能尽诬。宋武帝永初元年,八月,诏先因军事所发奴僮,各还本主。若死亡及勋劳破免,亦依限还直。盖奴婢亦为财产之一,不宜使其主人蒙损过大,故有此举。《晋书·隐逸传》:翟汤、庾翼大发僮客,敕有司蠲汤所调。汤悉推仆使,委之乡吏。吏奉旨一无所受。汤依所调限,放免其仆,使编户为百姓,则调发亦不能无优免也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普通五年,七月,赐北讨义客位阶。是梁世亦有奴客从军者。帛氐奴之乱,刘道济免道俗奴僮以充兵。《晋书·列女传》:苏峻作乱,虞潭时守吴兴,又假节征峻。潭母孙氏,尽发家僮,随潭助战。则危急之际,地方亦有用之者也。
  当时风气,称习战者必曰伧楚。子勋之叛,殷孝祖率二千人还朝,并伧楚壮士,人情大安;(详见第九章第四节。)始安王遥光欲叛,召诸伧楚是也。(见第十章第五节。)吴人谓中州人曰伧。(见第三章第九节。)楚者,江西之地,皆楚之旧壤也。(王融欲辅子良,招集江西伧楚,见第十章第二节。)祖逖率亲党避地淮泗,后居京口,史言其宾客义徒,皆暴桀勇士。(详见第四章第二节。)郗鉴寝疾,疏言所统错杂,率多北人。(详见第五章第四节。)此皆其时之所谓伧:《梁书·陈伯之传》:幼有膂力,年十三四,好着獭皮冠,带刺刀,候伺邻里稻熟,辄偷刈之。尝为田主所见,呵之曰:“楚子莫动。”伯之因杖刀而进,将刺之,曰:“楚子定何如?”此则时人习称剽悍者为楚也。淮南劲悍,自昔著闻。淮南王允之攻赵王伦,史言其所将皆淮南奇材剑客,伦兵死者千余人。吕安国袭破杜叔宝饷刘顺军车,实为胜负所由判。(详见第九章第四节。)是役决胜,实由黄回。史称其所领并淮南楚子,天下精兵。(见《宋书·殷琰传》。)刘牢之距苻坚之师,陈庆之送元颢之众,其中此曹,盖不少矣。然宋武之征南燕,公孙五楼策之曰:“吴兵轻果,初锋勇锐不可当。”(见《晋书·慕容超载记》。)伐秦之役,沈田子实奏青泥之烈,而史称其所领江东勇士,便习短兵。(《宋书·自序》。)则江东之士,亦未必遂弱。民风恒随处境而转移。当时江东以稼穑为重,而江西则为战地,此其风气之所以渐殊也。
  士大夫之风气,南方亦较北方为弱,观第十八章第二节所引《颜氏家训·涉务篇》可知。其《杂艺篇》又曰:“江南以常射为兵射,冠冕儒生,多不习此。别有博射,弱弓长箭,施于准的。揖让升降,以行礼焉。防御寇难,了无所益。乱离之后,此术遂亡。河北人士,率晓兵射。”士大夫者,民之率将,士大夫日趋文弱,无怪细民之稍益不振矣。颜氏之言则善矣,然而射不主皮,左射狸首,右射驺虞之意,则益微矣。可胜慨哉!
  元魏丁男,亦有兵役。大宗永兴五年,正月,大阅,畿内男子十二以上悉集;高祖延兴三年,十月,大上皇帝亲将南讨,诏州郡之民,十丁取一是也。末造,常景病差丁不尽强壮,三长皆豪门多丁,求权发为兵。孝静帝兴和元年,六月,以司马子如为山东黜陟大使,寻为东北道大行台,差选勇士。奚思业为河南大使,简发勇士,盖亦取诸人民。惟此等在平时亦罕用,寻常充补,率于军户取之。军户:有以俘虏为之者,如高聪徙入平城,与蒋少游为云中兵户是也。或以杂户充役,如《崔挺传》言河东郡有盐户,掌供州郡为兵是也。然要以罪谪者为多。征戍皆有之。(《魏书·高祖纪》:大和二十一年,十二月,诏流徙之囚,皆勿决遣,登城之际,令其先锋自效。《周书·宣帝纪》:宣政元年,二月,滕王逌伐陈,免京师见徒,并令从军。此皆用于征战者也:用诸戍守者尤多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:延兴四年,十二月,诏西征吐谷浑兵在匈律城初叛军者斩,次分配柔玄、武川二镇。《源贺传》:贺上书曰:“自非大逆、赤手杀人之罪,其坐臧及盗与过误之愆。应入死者,皆可原命,谪守边境。”高宗纳之。六镇戍兵,本皆高门子弟,其后非得罪当世者,莫肯与之为伍,即由戍兵中此等人多故也。见第十二章第三节。)其遇之颇酷,欲免除甚难,逃亡之格又峻,终至激成六镇之叛焉。(《魏书·任城王澄传》:澄以流人初至远镇,衣食无资,多有死者,奏并其妻子给粮一岁,从之。是当时谪戍,率并其家属徙之也。《高祖纪》:大和十二年,正月,诏曰:“镇戍流徙之人,年满七十,孤单穷独,虽有妻妾,而无子孙,诸如此等,听解名还本。”可见其获免之难。《崔挺传》云:时以犯罪配边者,多有逃越,遂立重制,一人犯罪逋亡,合门充役。挺上书,辞甚雅切,高祖纳之。《郭祚传》:世宗诏以奸吏逃刑,县配远戍。若永避不出,兄弟代之。祚奏:“若以奸吏逃窜,徙其兄弟,罪人妻子,复应徙之,此则一人之罪,祸倾二室。愚谓罪人在逃,止徙妻子。走者之身,县名永配。于青不免,奸途自塞。”诏从之此等皆可见其牵连之广。《李崇传》: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