咪咕公版·两晋南北朝史_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(第5/6页)

矣。梁武帝诏曹景宗往援,又诏韦叡会焉。进顿邵阳州。六年,(魏正始四年。)三月,春水生,淮水暴长六七尺。武帝先诏景宗等逆装高舰,使与魏桥等,为火攻计。及是,令景宗与叡,各攻一桥。景宗攻其南,叡攻其北。斗舰竞发,皆临敌垒。以小船载草,灌之以膏,从而焚其桥。敢死之士,拔栅斫桥。倏忽间,桥尽坏。军人奋勇,呼声动天地。魏人大溃。悉弃其器甲,争投水死。淮水为之不流。昌义之出逐元英,至于洛口。英以匹马入梁城。缘淮百余里,尸骸枕藉。生禽五万余。收其军粮、器械,积如山岳,牛、马、驴、骡,不可胜计。此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,洵足寒鲜卑之胆已。元英、萧宝夤皆坐除名;任城王澄夺开府,降三阶;杨大眼徙营州为兵;(魏营州,治和龙。)亦可见其丧败之烈矣。
  司州之陷也,魏人以为郢州,以司马楚之之孙悦为刺史。后以为豫州,而以娄悦行郢州事。天监七年,(魏宣武帝永平元年。)九月,魏郢州司马彭增,治中督荣祖潜引梁军。三关之戍并降。娄悦婴城自守。十月,魏阳关主许敬增以城内附。(阳关,未详。)诏大举北伐。使始兴王憺入清,王茂向宿豫。县瓠镇主白皂生(《魏书》作早生。)杀司马悦,(《梁书·马仙琕传》作司马庆增。按《魏书·列传》,悦字庆宗。)推乡人胡逊为刺史,以城内附。诏司州刺史马仙琕赴之。又遣直阁将军武会超、马广为援。仙琕进顿楚王城。在今河南新蔡县境。遣别将齐苟儿,(《南北史》同。《魏书》作苟仁。)以兵三千,助守县瓠。广、会超等守三关。魏中山王英以步骑三万赴之。与邢峦共攻县瓠。十二月,陷之。斩皂生,执苟儿。宁朔将军张道凝屯楚王城,弃城南走。英追击,斩之。八年,(魏永平二年。)正月,进攻武阳关,禽马广。遂攻黄岘、西关,武会超等亦退散。魏人遂复据三关。是月,魏镇东参军成景隽斩宿豫戍主严仲宝,以城内属。魏使杨椿以四万人攻之,不克。二月,其楚王城主李国兴亦复内附。白皂生之叛也,魏使其中书舍人董绍慰劳。至上蔡,(见第九章第五节。)被执,囚送江东。武帝放还,令通好,许以宿豫还魏,而要魏以汉中见归。魏人不许。
  天监十年,(魏永平四年。)梁复有朐山之捷。是岁,三月,琅邪民王万寿(据《魏书·本纪》。)杀琅邪、东莞大守刘晰,(《梁书·马仙琕传》、《魏书·本纪》同。《梁书·本纪》作邓晰。)以朐山降魏,魏徐州刺史刘昶,使琅邪戍主傅文骥入据。梁使马仙琕攻之。魏使其荥阳大守赵遐及萧宝夤等先后往赴,皆无功。十一月,文骥以城降。昶退。诸军相寻奔遁。遇大寒雪,军人冻死及落手足者,三分之二。自朐山至于郯城,(汉县,今山东郯城县。)二百里间,僵尸相属。论者谓自魏经营江左,以钟离之败及是役,失利为最甚焉。(《萧宝夤传》云:惟宝夤全师而归。)《魏书》于是役,颇归咎于刘昶。然《游肇传》:(肇,明根子。)肇言:“梁于朐山,必致死而争之。假令必得,亦终难全守。知贼将屡以宿豫,求易朐山,臣谓此言可许。”世宗将从之,寻而昶败。则亦不能全为昶咎,盖以地利论,朐山固非魏所能争也。初郁州接近边垂,(即郁州,见第七章第二节。)民俗多与魏人交市,及朐山叛,或与魏通,不自安;而张稷为青、冀二州刺史,宽弛无备,僚吏又颇侵渔。天监十二年,(魏宣武帝延昌二年。)二月,州人徐文角,(从《梁书·康绚传》。《魏书·本纪》作徐玄明。《游肇传》云系军主。)夜袭州城,害稷,以郁州降魏。魏使前兖州刺史樊鲁率众赴之。游肇复谏:“以间远之兵,攻逼近之众,其势不敌。”世宗不纳。梁北兖州刺史康绚,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。(北兖州,在今江苏淮安县东南。)
  时魏以李崇为扬州刺史,守寿春。(崇,文成元皇后兄诞之子。)是岁,(天监十二年。)五月,寿春大水。裴叔业长兄之子绚,为扬州治中,与别驾郑祖起等谋反正。诏假以豫州刺史。遣马仙琕赴之,不及。绚投水死。祖起等皆遇害。十三年,(魏延昌三年。)魏降人王足陈计,求堰淮水,以灌寿阳。高祖以为然。使水官陈承伯,材官将军祖暅视地形。咸谓淮内沙土,漂轻不坚实,其功不可就。高祖弗纳。发徐、扬人,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。假大子石卫率康绚节,都督淮上诸军事,并护堰作。役人及战士,有众二十万。于钟离南起浮山,北抵巉石,(在今盱眙县西。《昌义之传》称为荆山堰。案王足引北方童谣曰:“荆山为上格,浮山为下格。”)依岸以筑土,合脊于中流。十四年,(魏延昌四年。)堰将合,淮水漂疾,辄复决溃。众患之。或谓“江、淮多有蛟,能乘风雨,决坏崖岸,其性恶铁。”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数千万斤,沉于堰所。犹不能合。乃伐树为井干,填以巨石,加土其上。缘淮百里内,冈陵木石,无巨细必尽。负担者肩上皆穿。夏日疾疫,死者相枕,蝇虫昼夜声相合。是冬,又寒甚,淮、泗尽冻。十一月,魏遣杨大眼扬声决堰。绚命诸军撤营,露次以待之。遣其子悦挑战,斩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